保山工匠钏兴宽表态: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活动的举办,展示了当代大国工匠的风采,将会激发广大职工建功一线,争当大国工匠的决心和信心。
若不遇到什么特殊年份的话,水稻一定会增产丰收。有的栽得密了,不通风、不向阳,稻秧接受的太阳光少,也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。
有了杨善洲同志的讲解示范,不大一会儿,群众们都学会了三密一稀栽秧法。这样栽出来的秧苗,种植密度合理,既通风又向阳,很适合稻秧生长。老式栽秧方法是前人流传下来的,千百年来大家都这么栽,都成习惯了,一时改过来还是有点难。听说您当年与杨善洲同志一起下过乡,请您跟我们谈一谈那段往事。这里山清水秀,到处都生长着大树蕨(桫椤树,蕨类植物,国家二级保护植物),风光非常优美,是龙陵的一道美丽风景。
但是不要怕,大家慢慢学。杨善洲同志走路走得非常快,当时只有30多岁的我,总觉得跟不上他的脚步。饭后,杨善洲同志说:这次来朝阳,我们主要是去实地察看苏帕河流域的情况,一方面看海拔,另一方面看流量,再一方面看落差,摸清苏帕河流域开发水电资源的潜力,准备在下游三江口选址建设电站。
刚到公社,恰好是饭点,我们煮了一锅洋丝瓜做底菜,配上腌菜正准备吃饭,他就说:你们公社同志吃什么,我们就吃什么,不要因为我们搞特殊。采访组:徐静 张忠富 陈梦雯采访日期:2021年9月10日采访地点:范兴相家中采访组:范兴相同志,您好。我两个是同一年生的呀,都是1927年,年过半百了,要注意身体。到了勐兴公社后,杨善洲同志主持召开了一个会,会上杨善洲就宣布要建设三江口电站。
杨善洲同志曾经去过象达公社的勐堆、勐蚌,这两个地方属于高寒山区,种出来的洋芋特别好,他说:勐堆、勐蚌种出来的板洋芋,不仅比白花洋芋的产量高,还好吃,很是板扎,你们应该推广种植。途中休息的时候,杨善洲同志跟我们说:牵牛下水先湿脚。
(大意是:松子吃着很香,是个好东西,汉族人看到有松果的松枝,不去剥松果,而是去争着抬松枝当柴烧)这些例子他都烂熟于心,离不开他经常深入群众,加之他格外亲民近人,所以群众就喜欢和他聊天,他对基层的了解也就多了。采访组:提到杨善洲同志非常亲民近人,范兴相同志,您还能给我们说一说吗?范兴相:杨善洲很会关心人。由于行进的速度很慢,当天我们没有到达预定的三江口,只走了一半的路程,还在乌泥河口天就黑了。脚要勤,要经常到基层中去,勤于奔走在田间地头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。
他还举例说明松子是好物件,他说:农村里面出嫁姑娘,都需要把松子、花生等坚果放在枕头里面,寓意早生贵子。当时他到朝阳,看到苏帕河流域两岸新插的秧已经发绿,他就叮嘱我们: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,农业生产一定要牢牢抓在手上,这是管温饱的大事和要事。手要勤,要把看到的、听到的记录下来。我们找到了老百姓种田搭建的一间山窝铺,在里面住了一夜。
他说:如果不顺着河岸边走,就不能准确掌握水的流量和落差。以后呢,你们要教给群众。
杨善洲同志先安排随行工作人员把伙食费交了,还不忘记叫驾驶员把他的竹叶帽也顺便带上,然后驾驶员开车到达勐兴等待,因为当时从朝阳顺着苏帕河到三江口三十多公里的距离没有公路,安排妥当后,我们就从朝阳大桥顺河而下。我必须亲自看看,也需要锻炼锻炼,虽然这两年体力没有之前好,但是你们不用担心,往前走就行,我不会拖后腿。
江边的田,打塘点种的话,要防止积水烂根。杨善洲同志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,后来几天吃饭他都叮嘱我舀下面的,很是关心照顾我。1965年任安定(今木城乡)区委书记。1955年任县农村工作部工作干事、下乡办生产合作社任芒棒农庄主席。不妨试种果松树,果松树有两种作用,一是果松树结的松子是人们的嘴头子(零食),大家都爱吃。大概测了一个月,就先把三江口电站的引水沟确定了。
但杨善洲同志却说:你们年轻人喜欢吃硬饭就煮硬饭,能吃多少就吃多少,不必顾及我,我可以舀下面一点的,你们年轻人爱吃哪种就煮哪种,我泡一碗汤也就吃了。同时他就三江口电站建设、农业生产等工作做了要求。
1948年任农协会文教委员。1983年任象达正区级调研员、县政协委员、县老年协会常委。
采访组:范兴相同志,您还记得杨善洲同志和你们一起沿着苏帕河行走的经过吗?范兴相:我们一行共有6人,除了杨善洲同志和我外,还有计委、市县水工队、农技站的工作人员。采访对象:范兴相,1927年7月出生,云南龙陵人,1947年被选入解放宣传队。
具体情况你们要好好摸索一下,到底用哪种种植方法才能有好收成。事实也证明如此,同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就问杨善洲同志:你当石匠的时候苦不苦?杨善洲同志接着说到:当时那种情况会不苦?大锤有十几斤重,大锤、小锤你都要抬得起,抬不起的话,怎么破石头?不走路的话,怎么找得到那些石崖壁,怎么能打到石头?当石匠是很艰苦的,那时候因为家里穷,才去学手艺呢,换点磨手皮(打石头会把手皮磨掉一层)的钱补贴家用。我在前面带路,尽量往种田的小路走,因为种田的小路离河岸较远,是比较安全的,杨善洲同志却不同意,坚持要顺着河岸边,走没有路的河床。采访组:范兴相同志,在这3天的接触中,除了开展三江口电站建设的前期考察外,杨善洲同志你们还聊了些什么?范兴相:路上休息的时候,杨善洲同志就一直给我们说:干工作就是要实际,要学习焦裕禄,用焦裕禄说的吃别人嚼过的粑粑没有味道,要自己亲自嚼这句话来勉励自己,我们工作也是要亲自看、亲自做。
说罢,就和我们一起吃了起来。他以此举例,有些事情你不注意,顾客就不满意。
采访组:您认为杨善洲同志对工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?范兴相:杨善洲同志经常说:当干部,工作中要做到三勤。1977年任朝阳公社党委书记。
三勤包括:口要勤,遇到群众要问。他还举例,比如:农业生产能丰产,群众就满意了。
干工作也一样,不注意细节,不替群众着想,不帮群众解决忧难,群众怎么会满意。采访组:范兴相同志,您说杨善洲同志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,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范兴相:杨善洲同志高度重视农业生产,对龙陵的农业生产情况也很熟悉,去到哪里都关心农业生产。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出发前,我又准备了一把长刀,带上了一些米和一棵青菜,临时买了一小块腊肉。
杨善洲同志到龙陵县调研苏帕河水电开发时,到了朝阳公社,您和他有过接触。沿途有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,杨善洲同志还会专门去到田间地头或者山窝铺里,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,他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。
您还记得那次见面的情景吗?范兴相:1979年5月26日,杨善洲同志来到朝阳公社调研苏帕河水电开发工作,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。杨善洲同志真的很能吃苦,平时只是听说,这一次是真的看到了、感受到了。
这些话使得所有人都感到心里面热乎乎的。后来,勐堆、勐蚌就开始大量栽种板洋芋,板洋芋芽多产量高,很畅销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